作者:北京硕恒律师事务所
发布时间:2023-03-25 13:12:48 访问次数:0
常会被问及“取保候审与缓刑的区别”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取保候审与缓刑概念及区别进行梳理,以备大家参考学习。
一、概念及区别
【缓刑】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缓刑与取保候审的主要区别:
1、程序不同:是否已经经过的审判;取保候审还没经过法律宣判程序,有可能免于刑事责任或者服刑;缓刑是已经经过法律程序宣判,并根据法律规定的刑期。
2、执行部门不同: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由法院宣判和服刑部门(监狱)执行。
3、本质不同: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后,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有可能免于刑事责任或者服刑;缓刑是一种刑罚,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
二、取保候审的条件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不宜逮捕的;
(四)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侦查、审查起诉或者审判的;
(六)对持有有效护照或者其它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在人民法院二审期间,犯罪嫌疑人羁押期已经超过一审法院所判处的有期徒刑的,也适用取保候审。
不予取保候审的情况:
(一)人民检察院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二)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取保候审与缓刑的区别,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严重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三、缓刑的适用条件
适用缓刑一般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犯罪情节较轻,犯罪分子可能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二)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犯罪分子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4种情形一般不适用缓刑: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因侵犯知识产权被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后,再次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不具有悔罪表现的;拒不交出违法所得的;其他不宜适用缓刑的情形。
四、取保候审应注意的事项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