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硕恒律师事务所
发布时间:2023-03-28 03:27:40 访问次数:0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新型的网络消费方式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实惠和便利,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让许多人饱受着电信网络诈骗的痛苦。应对接联系点党支部的邀请,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9月20日,福绵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彭嘉崎率队到了石和镇旺久村开展法治宣讲。
宣讲主要围绕四部分展开,一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特点及危害;二是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及案例;三是什么是帮信罪?四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方法。
2021年以来,福绵区法院受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26件41人,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24件39人,“帮信罪”已成电信网络诈骗"第一罪"。“帮信罪”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设的罪名。简单来说,就是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电信诈骗)还为其提供帮助的犯罪。
“帮信罪”有哪些类型?收购、出售、出租“两卡”(即银行卡、手机卡)的行为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帮信罪”适用最多的一种类型。此外,提供或操作“GOIP”“猫池”“多卡宝”等设备,为电诈团伙搭建远程“机房”;利用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为电诈团伙推广引流;为网络犯罪分子制作、封装、维护非法软件;职业“码农”团伙依附非法平台疯狂“跑分”等,都涉嫌“帮信罪”。出售、出租“两卡”就是将自己办理的手机卡、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结算卡,以及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出租、出借、出售或帮犯罪分子收钱,都将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那什么是“跑分”?诈骗分子收到赃款时为了确保安全,需要先“跑分”洗钱,把钱洗“白”了才转到自己的账户。而在这个“跑分”的过程中,就需要借助大量的他人银行卡。这些“银行卡”相当于诈骗分子的得力助手,大大增加了公安机关案件追查的难度。
宣讲结束后,宣讲团与听讲的村民进行了积极的互动,村民表示听过法院机关进乡村普法后受益匪浅,原来别人告诉出售或租借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身份证就能享受“分红”以为是“好事”,对网络犯罪一知半解,现在了解了其中深刻的意义,也能从周围的人和事去判断是否“被不法分子利用”,更时刻提醒自己切不要因为一时贪念而把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U盾及对公账号、手机卡等重要的个人信息出借或出售他人,以免成为网络洗钱犯罪的帮凶,让自己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可以用法律的武器更好地保护自己!
同时,宣讲团成员现场解答村民们的法律问题咨询,主动向村民们询问了是否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比如关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醉酒驾驶引起的相关犯罪等法律规定【普法进乡村 为民办实事】福绵区法院专题讲解“带您远离帮信罪”,摸清村民需求,以便调整宣讲内容,投入到下一次宣讲工作中去。
文:罗丰恒 、 叶欢
图:唐建国
审核:谭展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